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環境人 ——記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橋總營地項目工程師李彬
今年是李彬接觸給排水的第16個年頭,這16年裡,他一直在努力做一個愛水、樂水、知水、懂水的給排水工作者,但就專業而言,他說自己依舊是個新人。接受采訪時他安靜地坐着,一個标準的工程師模樣,說話很和緩,看上去有些心如古井波瀾不生,但談到項目設計時,他會忍不住提高分貝,加快語速。
一方面他是不安分的,敢想敢做,面對一次次挑戰,用創新思維反複嘗試;一方面,他又是極其安分的,淡然地面對自己的工作。這兩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對李彬而言,本質是一樣的,這就是他,銳意進取又踏實笃定。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這段經曆,他覺得對他而言,是榮譽、是責任,更是使命。

炮制雖繁 必不敢省人工
李彬從2010年開始參與港珠澳大橋項目,主要參與了施工總營地、預制廠和珠海側接線人工島這三部分給排水方面的工程建設。
李彬坦言,從接手工作到設計完成,和别人協調溝通這方面大概占了20%—30%的時間,這也點出了這段施工總營地工程設計中最顯著的特點。施工總營地位于珠海的淇澳島上,作為可容納2000人生活辦公的臨時場所,工程量很大,但從設計到施工再到竣工,卻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将工期壓縮到了極緻。這歸功于李彬和其他建設者們從接手項目開始,就同期直接開始做施工圖。當然這在節省時間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項目施工圖設計的難度。
“做設計這一塊,施工圖的工作量是最大的。總平面的一些細微調整,都會牽扯到各個專業領域的變化。”李彬回憶起那時經曆的調整變化,至今記憶猶新。最初各個專業領域是分頭各畫各的,畫完之後大家再聚在一起交流,然後發現出現了一些“打架”的情況,這就需要做出協調讓步,“比如排水的管線和電器的管線撞了,我們就去找電器,看能不能把他們的擡起來,或者我們的降下去。”
不僅如此,施工總營地項目為了節省工期,還将工程分了四個标段。四個标段部分并不是同時投入使用的,建設也有先後順序。比如在做島隧項目之前,島隧營地标段要建完,在島隧營地标段建完投入使用的過程中,檢測監理的标段同步開始建設。相當于一個标段投入使用的同時,其他标段的部分也在趕工。
“所以難點就在于我們開始在做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到幾個标段之間的關系,一是銜接,二是統籌。如果項目是一下子完成的,我會有一個全面統籌的思路,但是現在把它拆成這裡一塊那裡一塊,我們在做的時候就要充分地去預留,要考慮剩下标段後續的發展。”李彬說道。這種後續發展的不确定性導緻後來總平面圖發生了調整,于是,作為下遊專業,李彬和團隊又将給排水設施再度進行了調整,這其中又不可避免與其他專業再度進行磨合。
“營地雖然内容不多,但是給排水專業圖紙多達250張,确實很令人頭疼。”處理碰撞、協調摩擦的困難與繁瑣可見一斑,然而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為了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全局考慮,這些繁瑣李彬他們甘願承擔。
事實上不隻是港珠澳大橋這個項目,李彬作為設計的乙方,所有工作都注定與溝通分不開。采訪那天,他下午就要出差,一方面還在和同事溝通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設計,處于施工階段的另一項目的業主又打來電話反饋。手頭永遠幾個項目并行,電話、QQ、聯系單、傳真不斷,這就是這個行業的日常,對這些,李彬也早已習以為常。
“我以前用的是每月158元的套餐,現在用的是188元的,每個月通話時間是650分鐘,基本上都可以打完,話費一直都很緊張。”李彬搓搓手,笑着說。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随機應變。這是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這段經曆教會李彬的道理,面對其中的諸多挑戰,李彬和團隊堅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敢于變通勇于嘗試。
比如港珠澳大橋珠海側接線人工島的給排水設計,就是一次嘗試和創新。珠海側接線人工島為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先行工程的人工島部分,位于珠海市拱北灣接岸海域。人工島長約1.3km,南北寬70m,總用地面積9.2萬m2,護岸總長2684.19m。根據連接線工程隧道的走向及橋梁的縱斷面設計,拱北灣大橋由口岸人工島過來接近本人工島時往西通過路基段與開敞段隧道連接,再往西延伸即隧道進入地下。除了連接功能,連接線同時也承擔着景觀功能。為了讓行人站在上面能看到港珠澳大橋,方便觀賞,人工島護岸擋浪牆設置的不是很高,因此會有少量越浪進入人工島。這就要求這部分的排水設計除了需要涉及常規的雨水排水,也要将越浪排水納入設計範疇。
人工島護岸長2000多米,整體越浪量較大,越浪排水需要及時快速,而排水溝的收水面最大,排水最快、效果最好。面對這種特殊情況,李彬他們在四周護岸内側設置一條排水溝,讓雨水和越浪都通過排水溝排入大海。“雨水的強度在一定時間内基本是連續的,而越浪是不均勻的,浪是一波波往上上的,它有的地方會大一些,有的地方會小一些。”排水量不同,排水裝置的設計也存在差異,面對這種不确定性,李彬他們利用水工專業提供的越浪量數據,累積暴雨量,疊加精确計算出排水溝的深度和寬度。這種小創新巧妙地解決了讓海浪不再越界,不再亂來。
除了珠海側接線人工島的排水溝設計,同樣體現因地制宜,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原則的還有施工總營地裡的排水溝設計。
很少會有項目在全部場地都采用排水溝,原因是與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相比,排水管溝設計與其他專業的碰撞摩擦會更多,設計時要統籌考慮它的走向,和其他專業的交叉,所有溝的走向也要和路結合起來,盡量少穿道路。貼着路邊和整個建築的四周去做,工作複雜很多。綜合考量衆多因素,為了更好更美觀的視覺效果、更低的造價、更便捷的檢修和維護,施工總營地的排水部分也全部采用排水溝,并在排水溝上面覆蓋彩色的人行蓋闆,滿足了美觀和實用的雙重要求。
事不凝滞,理貴變通。根據特殊情況采取特殊之法的還有施工總營地的化糞池設計。常規情況下化糞池通常使用混凝土建造,或者直接用磚砌。但是施工總營地項目一要考慮到施工的進度,要很快的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二則技術要求很高,所以最終李彬他們選擇采用房地産項目上已大力推廣的玻璃鋼成品化糞池。“用玻璃鋼成品首先建造速度快,節省工期,其次玻璃鋼的防腐性比較好,因為考慮是在海邊,需要具備更高的防腐性能,并且使用玻璃鋼成品造價也相對低。”李彬這樣解釋。
水運給排水和市政給排水不同,常常會面臨特殊情況,這時候就需要一些看似另類的設計來應對,比如李彬他們在口岸人工島排水井設置的橡膠止逆閥。在口岸人工島排水設計裡,海浪的存在為排水的設計增添了難度,人工島共設置了8個排水出口,每個出口采用DN1200的排水管,最終通過排水管把雨水排入大海。排水出口連接大海,時常會有浪打過來,從排出口倒灌進入排水溝,對出口形成一定的頂托,将嚴重影響排水效率。
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李彬他們當時進行了很多嘗試,按照常規思路,做拍門、做閘門,但是效果都不好,他們又詢問了很多商家,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種種摸索後終于接觸到了一個水利行業的新産品“橡膠逆止閥”,又稱鴨嘴閥。這種閥門的特殊之處在于,外海水位較低時或無波浪頂托時,閥門内外水位差會把閥門頂開,順利排水,而當出口有波浪打來時,這個閥門會自動閉合,防止海水倒灌,随着波浪退去,閥門依靠重力自行打開排水。最終成功解決了人工島排出口海水倒灌這一問題。
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根據所面對情況的特殊性,因地制宜綜合全局做出最佳決策,這是李彬和團隊的選擇,也正是無數港珠澳大橋項目建設者的真實寫照。正因此才能最大程度節約成本利用資源,保證了港珠澳大橋建設效率的最大化。
默默尚自謙 殷殷不多讓
“幸運”是李彬在采訪中提到最高頻的詞彙,他認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是“應當”,而所獲得的收獲都是“幸運”,不願表露自己的功勞和成績,而是不斷感謝所有的相遇和經曆。

回憶起在河海的求學生涯,李彬認為得遇良師益友是幸運的,如今他十分懷念教建築給排水的一位汪老師,“他備課很充分,講課思路特别清晰,深入淺出,闆書也很認真,給我們批改作業也很用心”。汪老師的敬業精神讓李彬時隔多年依舊感念,他覺得汪老師教的知識對他之後的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而能進入四航院工作,在李彬看來更是一次意外的幸運,他在大三的時候也面臨着讀研還是找工作的猶豫,“我當時保研成績差了一點,也曾試着複習考研,大三暑假看到辛勤勞作的父母,實在不忍心再為他們增加負擔,決定畢業後直接工作,以減輕父母壓力。”李彬回憶到。當時四航院剛好來河海招聘,他覺得廣州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城市,就去參加了面試,然後就是順利的面試并最終簽約。
李彬覺得能夠在職業生涯最初的成長期遇到港珠澳大橋項目,更是一種幸運。他2006年從河海畢業後進入四航院,2007年在北海工作了半年,2008—2009年去了湛江,大多時間都在現場,真正待在四航院裡的時間其實并不長,港珠澳這個項目可以說是他在工地待完之後,接觸到的第一個相對大型的并且由自己獨立完成的項目。他最初的關于室外設計的經驗就是從這個項目中獲得的,這個項目教會了他如何溝通協調和統籌,在之後其他項目的設計中,這些經驗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李彬謙虛地把一切歸結于自己的幸運,但其實所有的幸運都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正是他的不懈努力,在做出每一個選擇之後腳踏實地的付出,才讓幸運與自己始終相伴,如影随形。
與水結緣 學于河海
2002年高考結束的那個夏天,李彬第一次看到了“給排水”這三個字眼,那是在河海大學的一紙招生簡章上,上面寫着:給排水——未來城市的水龍頭。他感覺這個專業挺有用,什麼時候都少不了,就這樣,一紙簡章,與水結緣,又在班主任的強烈推薦下,他把給排水專業填報為了第一志願。
當時,那個初入河海的18歲少年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與水結緣的一生由此開啟,他更加沒有想到的是,在之後的職業生涯裡,陪伴他的不是當年那個一見鐘情的城市市政給排水,而是日久生情的港口碼頭和水運。
前段時間,李彬和老同學們在十周年聚會時又回了一趟河海,感慨于母校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也發現那段大學時光留下的印迹依舊頑強地活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那段在圖書館、自習室努力學習,周末坐105路去市區購物的大學記憶已經留在了過去的歲月裡,但在河海學到的艱苦樸素精神依舊在李彬身上延續着,“我們單位也有很多河海人,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做人做事的這種态度。”
對于有志于從事給排水工作的河海學弟學妹,李彬建議他們在本科期間就接觸像四航院這樣的設計單位,早點接觸本專業工程内容,學業之餘多熟悉行業規範标準,真正了解自己畢業後要從事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工作,隻有了解之後才能在大學階段更有方向的去學習和發展自我。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從自2006年走出河海到現在,李彬從事給排水工作已經十年有餘,校訓铿锵猶貫耳,初心無改是身躬。在港珠澳大橋這項令人引以為傲的世紀工程背後,更是有無數像李彬這樣的建設者們,踐行着“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文/劉藝璇)
(轉自河海大學官網)







